這又是一篇,想分享給教會新球迷看的文章。
身邊有些教會的朋友是因為林書豪開始看NBA的,或者是因為林書豪開始比較認真跟比賽的,昨天可能在季後賽看到一個他們比較疑惑的情況:火箭中鋒Omer Asik在第四節不斷被雷霆故意犯規送上罰球線,這一段可能讓新球迷們摸不著頭緒,但覺得比賽可能變難看的事情,有一個專有名詞,叫做「駭客戰術」。
駭客戰術是從英文「Hack-a-Shaq」翻譯過來的,或者正式來說應該叫做「砍劈俠客」,俠客指的是傳奇中鋒Shaquille O'Neal,這個戰術的發想是前小牛隊鬼才教練Don Nelson,他的想法是:要防守湖人隊內有Shaq,外有Kobe這雙人組合太困難了,既然有遠邊犯規讓對手罰球的判決,那我就故意犯在威力驚人但罰球很爛的Shaq身上,這樣投資報酬率比較高。
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?再簡單用一下數學,每投進一球得到2分,投進三分球得到3分,因此從命中率的觀念來看,如果你命中率有50%,那平均每2次進攻可以投進1球拿到2分,如果三分球命中率33.3%,那平均每3次進攻可以投進1球拿到3分,兩者都是「平均每次進攻得到1分」。
如此一來,真正每投進一球算一分的罰球才會被拿來相提並論,當然這世間沒有人罰球100%,可是考量到和「每次進攻得到1分」來比較,這些罰球命中率只有50%上下的中鋒就成為戰術重點。
因此,當年小牛將這個戰術發揚光大,而2000年季後賽時,拓荒者和溜馬也先後對O'Neal使用過這種戰術,2003年小牛再把這個戰術使用在馬刺隊身上,對象是馬刺防守功力超高,但莫名其妙罰球就是不靈光的Bruce Bowen。
2006年,當時年度最佳防守球員代言人之一的活塞隊中鋒Ben Wallace在面對熱火的季後賽,也成了「駭客戰術」的苦主,接下來,馬刺在2008年季後賽遇上太陽,當時轉到太陽的O'Neal又遭受一次駭客戰術洗禮,今年例行賽,湖人中鋒Dwight Howard成了駭客戰術最新目標,火箭就靠這招逆轉獲勝。後來快艇隊DeAndre Jordan也吃過虧,最近的例子就是昨天的Omer Asik。
接下來,來看看這些被犯規者的罰球表現如何:
年度 | 球員 | 該季FT% | 生涯FT% |
2000 | Shaquille O'Neal | 0.524 | 0.527 |
2003 | Bruce Bowen |
0.404 |
0.575 |
2006 | Ben Wallace | 0.416 | 0.414 |
2008 | Shaquille O'Neal | 0.503 | 0.527 |
2013 | Dwight Howard | 0.492 | 0.577 |
2013 | DeAndre Jordan | 0.386 | 0.424 |
2013 | Omer Asik | 0.562 | 0.527 |
大致上而言,都符合罰球命中率0.500以下的預期,因此執行「駭客戰術」。
但是,這些戰術死馬當活馬醫,真正成功的機率如何?2000年的拓荒者和溜馬最後還是無力追分而落敗,昨天的雷霆同樣輸球,因此駭客戰術並不是求勝的萬靈丹。
這個原因在於,進攻雖然取決於命中率,但還有另一個結局叫做「失誤」,如果你對自己防守有信心,造成對手失誤,那等於讓對手連投籃的機會都沒有,自然不用考慮命中率,而使用駭客戰術,等於每次進攻都給對手罰球機會,再怎麼差,就這些球員的水準,50%的命中率都是可以期待的。
你每一次防守都要丟掉1分,反過來說,自己每一次進攻有沒有辦法得到超過1分,就會決定你有沒有辦法獲勝。而這其實是很嚴苛的考驗,拿NBA來說,本季命中率最高的是熱火,團隊命中率0.496,都不到0.500。
再進階一點討論修正後的eFG%,NBA總共有12支球隊的eFG%超過五成,因此讓對手固定用大約0.500的命中率取分,是很大的賭注。
因此,什麼影響比賽節奏、影響對手進攻感覺等等,最後都要回歸數據,自己進攻得分的機率大於對手靠罰球得分的機率,才能稱為「戰術成功」。
火箭這次靠Asik罰12中8,挺過雷霆的駭客戰術,另一方面就可以思考,雷霆昨天第四節的進攻發揮不好,被迫用這種兩面刃的戰術死馬當活馬醫,可見已是對自己防守(對手進攻)沒有自信的情況下才出此下策。
至於雷霆如此表現,加上Russell Westbrook的傷退,可能讓他們在眾人觀念中慢慢退出競爭總冠軍的評論,就是另一個故事了。
留言列表